河海大学灾变破坏力学课题组罗子坤、魏文卓、许鑫祥、宋来科、马振和林其武六位硕士生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发布者:河海灾变破坏力学课题组发布时间:2024-05-30浏览次数:87

 2024年5月28日,河海灾变破坏力学课题组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乐学楼1118会议室,举行六位硕士生罗子坤、魏文卓、许鑫祥、宋来科、马振和林其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本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章青教授、王磊教授、夏晓舟副教授、顾鑫副教授和汤华远讲师组成,章青教授和王磊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夏晓舟副教授和顾鑫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汤华远讲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河海灾变破坏力学课题组相关研究生旁听了答辩委员会。

罗子坤的硕士论文题目为: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求解弹性有限变形问题。罗子坤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论文工作: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变形理论建立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求解次弹性,超弹性和超弹-磁耦合有限变形问题的基本网络框架。通过有限变形算例验证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求解这三类问题的精度,同时验证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在小数据集预测上的优势。之后在正问题的基础上把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推广到求解反问题和高维问题,通过反演材料参数和求解三维有限变形问题进一步验证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易于拓展的优势。论文深入研究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在固体力学中弹性有限变形问题上的应用,揭示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在求解固体非线性问题的广泛前景。

魏文卓的硕士论文题目为:金刚石烯纳米带与不同基底间界面摩擦的分子动力学研究。魏文卓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论文工作: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金刚石烯与金刚石烯基底、石墨烯基底、铜基底间的摩擦特性,主要计算了无相对运动时的静态摩擦和有相对运动时的动态摩擦,同时计算了金刚石烯的界面剪切强度和粘性阻尼系数,并考虑了温度的影响,定量分析了摩擦特性的变化。论文深入研究了金刚石烯与三种基底间的摩擦特性的不同,首次揭示了在纳米层级金刚石烯材料的摩擦特性。

许鑫祥的硕士论文题目为: 排水管埋设单元的构建及反滤层抗侵蚀机制研究。许鑫祥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论文工作: 针对渗流场中离散排水管将产生巨量单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排水管埋设单元。再结合 ABAQUS 软件的用户自定义单元 UEL 模块,实现了新单元的二次开发。经过对排水管埋设单元系统性地验证后,探究了排水管的透水传导系数、布置长度以及摆放高度对渗流场的影响规律。同时也探究了多根排水管对渗流区域的联合减压效果。最后借助流速侵蚀准则,对反滤层的抗侵蚀效能进行了评估,并对反滤层在堤坝工程中提升抗侵蚀能力的表现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堤防系统的排水管和反滤层布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宋来科的硕士论文题目为:降雨潜蚀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有限元-近场动力学耦合分析。宋来科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论文工作:基于非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和有限元建立了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模型,提出了一种渗流场与变形场间的数据交换模式,并通过该模型探讨了降雨时长和降雨强度对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章进一步考虑了降雨过程中细颗粒潜蚀的影响,针对边坡滑移过程对土体原始结构的破坏机制,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潜蚀本构关系,考虑了塑性变形对粗颗粒的破坏作用,并通过该模型分析了潜蚀作用和初始饱和渗透系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深入研究了非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在降雨条件下失稳问题上的应用,显示出近场动力学在边坡稳定性分析问题上广泛应用前景。

  马振的硕士论文题目为:堤防非稳定流管涌演化模拟 及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研究。马振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论文工作:基于非饱和渗流、泥沙输运速率和Exner方程建立了堤防管涌演化模型,计算了管涌通道长度随时间的演化,分析了管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渗流-应力耦合效应,探究了管涌发展对堤防内部渗流和变形的影响,同时,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管涌以及水位变化对堤防稳定性的影响,并应用于龙王港堤防的管涌与堤防稳定性分析中。论文深入研究了非稳定流管涌的演化以及管涌对堤防稳定性的影响。

林其武的硕士论文题目为:考虑荷载作用和孔隙率演化的混凝土碳化行为数值模拟。林其武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论文工作:将混凝土视为由骨料、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组成的非均质材料,构建了混凝土材料的细观弹塑性损伤有限元模型,揭示了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得到修正后的混凝土内介质扩散影响系数。通过建立恒温恒湿条件下受荷混凝土的Papadakis碳化模型,研究了荷载、混凝土内各组分浓度以及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碳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环境中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建立了湿-热耦合作用下以孔隙率和损伤变量为自变量的受荷混凝土Sattea碳化模型,研究了自然碳化条件下受荷混凝土的碳化演化规律。论文深入研究了混凝土的损伤演化以及荷载对混凝土碳化行为的影响。

在答辩过程中,六位硕士生详细回答了各位评委专家提出的问题。答辩委员会各位评委专家充分肯定了六位硕士生的论文工作,认为六位硕士生的论文整体思路清晰,可读性好,易于理解,论文内容完整,选题贴切,研究方法合理,研究目标明确,工作量充实,论文格式规范。

在完成答辩委员会各项议程后,答辩委员会成员夏晓舟副教授宣布,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全票通过了罗子坤、魏文卓、许鑫祥、宋来科、马振和林其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他们工学硕士学位。会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祝贺六位硕士生罗子坤、魏文卓、许鑫祥、宋来科、马振和林其武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在答辩委员会即将结束之际,六位硕士生和导师合照留念,由衷地感谢导师们的悉心培养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希望河海灾变破坏力学课题组的六位硕士生在今后的道路继续秉持河海大学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祝愿河海灾变破坏力学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平安顺遂,勇攀高峰!

搜索
您想要找的